俄罗斯对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资源汇配资汇配资,莫过于丰富的能源储备和1.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。但回溯十多年前,中国对俄罗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航空技术领域。
当时中国正处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突破期,虽然多项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,但在航空发动机和航空工业方面仍与俄罗斯存在明显差距。在中国启动大飞机项目后,采取了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:一方面自主研发国产发动机,为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奠定基础;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引进和联合研制先进发动机技术。 作为长期军事合作伙伴,俄罗斯自然成为重点合作对象。双方的合作核心聚焦于俄罗斯最新研发的PD-26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。然而当时俄罗斯对中国心存戒备,表面上同意联合研发,实则处处设防,导致合作进展缓慢。 时过境迁,俄乌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将主要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战争中,PD-26发动机的研发陷入停滞。如今俄罗斯不得不转变态度,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,借助中国的资金和市场来推进该项目。近期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表示,愿意为中国的C-929宽体客机提供包括复合材料机翼、尾翼及PD-26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。 但现实情况是,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已今非昔比。国产CJ-1000A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已进入装机试飞阶段,其研发进度远超俄罗斯的PD-26。更重要的是,CJ-1000A是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国心,在性能上也更胜一筹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显然没有必要再投入巨资引进相对落后的技术。 俄罗斯在技术合作上的保守态度可谓自食其果。他们总想通过技术封锁来限制中国发展,却忽略了中国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的战略决心。适度的技术保护可以理解,但过度设防只会适得其反,不仅失去合作伙伴,更会促使对方加快自主创新步伐。 类似教训在俄罗斯与印度的合作中已有先例。在联合研发T-50(苏-57)五代机项目时,俄罗斯对印度严密封锁核心技术,导致印度最终撤资。这不仅使苏-57项目陷入资金困境,也错失了借助印度资金加速发展的良机。如今苏-57服役数量寥寥,与当初若能获得印度持续支持可能达到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。当前俄罗斯面临的困境印证了一个道理:在国际合作中汇配资,过度保守和短视终将付出代价。当危机来临时才想起寻求合作,往往为时已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